——浅议李巧玥书法审美与实践
苑竹
李巧玥的书法最先冲击我眼球的是形体,同样是方块字,在她的书写中,颇有特别的神韵。仔细端详,发现她的字体,既端庄秀丽又雄放凝重,既恣意挥洒又中规中距,在别具一格中坚守着某种大格。她把北碑的凝重与魏晋行书的奔放,聚合为一,冶炼出自己独有的书写方式。
李巧玥七十年代就开始研习书法、篆刻,以篆隶书见长,篆书主攻战国中山鼎文与秦代小篆;隶书以汉隶为宗,广泛吸收“张迁碑”古朴奇崛、高古雄强的风格特色以及“乙瑛碑”端庄典雅、浑厚流美的格调。八十年代又得到黄琦、欧阳中石先生亲授,后参加中国书协培训,得到沈鹏、李刚田、张继等大家指点,书法技艺日渐精劲。
气象是书法作品中多种因素融合而成的整体风貌,其艺术特点和书家的人格相辅相承,人格委顿之人不可能走进书法艺术的高级境界。通过书法读懂书家的心胸与性情,了解书家的做事为人,也有助于把握其作品的背景与内涵。当今社会,浮风蔓延,人心躁动,功名利碌诱惑不断,完全摆脱这些羁绊不现实,但书家不能失去对艺术的品臻追求,不能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。对艺术家来说,靠的是学养和耐力。李巧玥师古不泥古,在长期积累实践中有了自己的面貌。在隶书的基础上,逐渐演变出独具特色的气象。她的字看似规矩森严,却又透着灵动,体势开张中彰显波磔飞动。
李巧玥木刻作品《山高先得月》现收藏于中国当代书画院
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,决不仅仅是字本身写得漂亮,它承载着太多的内涵。除了大量临摹,师习古人,熟练运笔,把握书写技巧外,还需要广博的知识、深刻的思想以及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目光。只有将人生的理解、感受与书家长期积淀的文化修养融为一体,笔下的线条才具备了灵性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,李巧玥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锤练,1969年,她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,历任班长、排长、团司令部党支部委员。从内蒙回保后,在企业十年曾担任副厂长、副书记等职,后又被提拔到保定市二轻局任处长。无论是从事行政管理,还是专业技术工作,她都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,不断提升自身素养,积淀文化内涵。
能够加入中国书协是许多书法家梦寐以求的理想,并以此感到荣耀与自豪。目前,中书协女会员仅有591人,这在全国可以说是少之又少,也说明妇女写字写出成就不容易,李巧玥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学书贵于勤,也贵于思。她的成功是勤奋加上天资,最终还得益于她的主动思考,没有悟性再努力也不行。勤是悟的保证,悟是勤的体现,而这些都建立在全面涵养的基础上。“通百家之长,而成一家之言”,可见要形成自己的风格,需要博读诗书,广泛汲取他人之长。书法艺术的形成源于七分读帖,三分写作,同时还要勤于思索。读书、临帖、思考,这三样李巧玥都做到了,而且长期坚持不辍。
欣赏李巧玥的书法完全看不出女人气,那种磅礴大气,恣意挥洒的豪情,男性恐犹不及,这得益于她扎实正确的基本功。李巧玥学习书法,从隶书入手, 如同她一贯对自己严格要求一样,从端庄中正、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着手,苦练笔墨,然后再旁及其它,稳步发展。特别是以“乙瑛碑” 、“张迁碑”等汉代正体隶书为摹版,广泛深度临习,渐成自家风貌。其字体端庄典雅,书法造型古朴奇崛,气韵高古,独树一帜。她研习鼎文,使其书法风格具有了浑厚、凝重而不失典雅的大气。她的小篆也成为经典的作品,字形长方,笔画回转流畅,用力匀和,笔势飘逸生动,且通篇排列整齐,气势磅礴,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女性韵律美。
书法之美,不以工拙论,而在乎雅俗。李巧玥成功的最大优长是执著,她学习书法成于专一,这有利于她风格的把握,长期地专一地追求一种书法,对于她理解其他法帖有了一定的引导作用。因而没有象很多人那样因古体混杂而得不到正法,走了弯路。李巧玥在沉着的书法功底的基础之上,读习诸多法帖,让她的审美和实践水平得到不断提高。
长期不懈的努力,使得李巧玥的艺术成就得人们的关注和认可,她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,1999年被选举为河北省女书协副主席。现在,她还是河北省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、河北省工艺美术书画联谊会副主席、保定市书协顾问,其书法刻字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上屡屡获奖。面对诸多荣誉,李巧玥依然保持了她一贯低调的行事作风,正如她的字:介璞,一块小小的淳朴至真的玉石,不求光芒四射,却永远格调高洁,天真质雅。